楊長利委員:中廣核以創新為翼,助力能源安全與可持續發展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把創新作為發展的核心戰略與第一。”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長利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
2023年,楊長利當選全國政協委員。這兩年間,他以中廣核為依托,將自身對能源行業的深刻理解與履職緊密相連。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著重強調數字技術與各行業融合,作為我國清潔能源發展的主力軍,中廣核在這些方麵開展了一係列積極實踐。中廣核AI大模型順利完成DeepSeek 的全麵接入與本地化部署;核電智慧運維與“智慧工地”等“AI +”應用蓬勃發展,核電智慧運維水平大幅躍升;積極打造“新能源+”融合發展新模式,建成投產汕尾“伏羲一號”風漁融合示範項目、南疆萬畝光伏治沙項目等典型項目。
在中廣核踐行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的進程中,楊長利謀劃推進一係列舉措,通過構建產業聯盟、建設科研平台等舉措,不斷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這一係列發展不僅是中廣核的成長,更是對國家能源戰略的有力呼應,彰顯著企業與委員共同的責任擔當。

以下是澎湃新聞與楊長利委員的對話:
澎湃新聞:近年來,中廣核在落實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探索多維度跨界融合綠色發展實踐的道路上進行了哪些實踐?
楊長利:2025年是“兩山”理論提出20周年。20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廣核始終以‘發展清潔能源,造福人類社會’為使命,以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推動新能源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在風電、光伏、光熱、儲能、抽水蓄能等領域全麵布局,積極打造融合發展新高地,不僅推動了能源體係綠色轉型,更通過技術突破、生態修複與產業協同,探索出一條兼顧生態與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交出了一份創新答卷。
澎湃新聞:科技創新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作為大型能源央企,中廣核將從哪些方麵貫徹落實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楊長利:中廣核始終把創新作為發展的核心戰略與第一驅動力,當好國家科技創新“主力軍”,從規劃布局、平台建設、機製保障、人才培養等方麵積極推進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我們在核能領域著力打造以“華龍一號”、小型壓水堆、先進堆型為主體的型譜化產品體係,在新能源領域要持續推進海上風電、海上光伏等技術發展,依托德令哈光熱項目建設國家級光熱研發中心,加快光熱產業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產業各要素協同發展,積極組建覆蓋重點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聯盟,通過標準銜接、商業模式創新等方式,進一步增強產業控製力。
此外,我們還聚焦推進重大科研平台建設,布局核電安全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重大核能科技基礎設施和示範工程,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同時,中廣核聚焦健全科研管理機製,優化研發投入機製;聚焦人才強企工程,構建由中青年專家、資深專家、首席專家和戰略總指揮組成的科研人才梯隊,著力打造清潔能源科技研發人才高地。
澎湃新聞:人工智能是今年兩會期間的熱點話題,結合清潔能源發展,中廣核是否打造了一些基於人工智能的應用新場景?
楊長利: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
近日,中廣核AI大模型已完成DeepSeek的全麵接入,實現了DeepSeek模型的本地化部署。中廣核AI、“雲中錦書”等大模型構建穩步推進,核電智慧運維水平顯著提升,“智慧工地”係統建設精準升級,一批高價值的“AI+”典型場景應用在中廣核清潔能源發展各關鍵領域取得了一係列積極進展。
澎湃新聞:作為一種圍繞新型電力係統構建的運行模式,“源網荷儲一體化”能實現電源、電網、負荷和儲能的深度協同與優化整合,從而提高電力係統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可持續性。中廣核在這一領域有哪些實踐,具體進展如何?
楊長利:中廣核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邊合區積極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布局,建設風電、光伏和儲能,並引入分布式算力中心、動畫渲染等可調節性負荷。項目優先利用一體化項目新能源電力,通過智慧調控係統的優化控製和儲能設備的調節,以及需求側的靈活響應,在盡可能減輕項目對電網調峰壓力的情況下,為園區內一體化項目配套電力用戶提供質量達標的電能和具備市場競爭優勢的電價,不僅促進新能源電力的高比例消納,也為項目投資方帶來良好的收益。
此外,2024年7月18日,中廣核寧波園區虛擬電廠正式投入運行,成為國內首個全綠電供應虛擬電廠項目。該項目依托中廣核虛擬電廠示範平台,實現了工業園區全天24小時可溯源綠電供應,通過光伏、儲能、充電樁、工業負荷協同運行,實現多種電源參考實時經濟性智能切換。
與此同時,中廣核還在廣西、湖北、重慶、安徽等區域積極布局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為推動國家電力高質量發展和新型電力係統建設貢獻力量。
澎湃新聞:近年來,中廣核在響應“海洋強國”戰略號召,通過創新實施新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推動沿海經濟發展上具體做了哪些工作?
楊長利:中廣核積極響應“海洋強國”戰略號召,創新實施“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既可以集約利用海上風電場內海域資源,提高空間利用率,還可以研發和應用現代海洋牧場新型裝備技術,為深遠海裝備製造奠定基礎。同時,還可以解決近岸退養還海、退圍還海導致的養殖用海空間不足的問題。
例如,在廣東汕尾,全球首例超大型風漁融合獨立網箱平台“伏羲一號”於2024年9月4日正式建成投運,打造了中廣核“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樣板工程。該項目可正麵抗擊17級超強台風,預計年產海水魚類約900噸,年產值5400萬元。項目下部水體用於漁業養殖,上部平台用於構建具備源、網、荷、儲各項要素的海上綜合能源島“雛形”,開展深遠海綜合能源島多模式發電、微電網構網與協調控製、海上氫氨醇製儲運等多種關鍵技術的試驗與驗證。
澎湃新聞:光熱發電兼具調峰電源和儲能的雙重功能,是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安全可靠的有效手段。請問中廣核在光熱技術領域如何保持行業引領地位?
楊長利:中廣核自2011年布局光熱技術,於2018年10月10日建成投產德令哈50兆瓦光熱示範電站,成為我國首批最早開工、最早建成的光熱示範項目,成功填補了我國大規模槽式光熱發電技術的空白,使我國正式成為世界上第8個擁有大規模光熱電站的國家。
依托中廣核設立我國光熱領域唯一的國家級研發平台——國家能源熱發電技術研發中心,集產、學、研、用於一體,承擔著光熱發電技術領域重大技術研究、裝備研製、示範工程、平台建設的“四位一體”科研任務。目前,中廣核在光熱領域已取得科技成果鑒定19項,並主導建立的光熱標準38項,其中主導製定光熱國際標準1項、國家標準1項,對支撐我國槽式光熱發電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截至目前,中廣核在光熱領域已累計帶動產業鏈上下遊約600家企業共同高質量發展。同時,將依托在建的德令哈100萬千瓦光熱光伏一體化項目、吉林吉西大基地49萬千瓦風電光伏光熱一體化項目等,通過技術補鏈、優化塑鏈等一係列方式,持續增強我國光熱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澎湃新聞:光伏治沙是中廣核打造的“新能源+”融合發展模式中的一種典型場景,同時也是助力“三北防治”、實現荒漠化、沙化土地麵積持續“雙縮減”的有效舉措,其創新成效如何?
楊長利:荒漠化治理是全球性難題。2023年9月7日,由中廣核新能源牽頭起草的《沙漠光伏電站技術要求》作為國家標準正式發布,首次係統性提出沙漠光伏電站設備選型、配置、安裝及驗收、運行維護等技術要求,填補了國內外該領域技術標準空白。
中廣核通過科技賦能,持續探索高效、可持續的治沙方式。2024年在新疆和田洛浦打造的萬畝光伏治沙項目,將曾經的不毛之地變為萬畝綠洲。該項目創新采用“沙膜”技術,輔以生物治沙及“光伏治沙”技術實現土壤化改造,通過在沙地中添加植物纖維粘合劑,從而改變沙粒力學特性,增加沙粒聚集度,使其具備結團能力,可保水、保肥,承載植物生長,有利於建立局部區域生態環境。截至目前,中廣核各項目光伏治沙麵積超4.4萬畝。